大米中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

18次浏览 添加剂 大米

根据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飣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(GB 2760-2024)及相关资料,大米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包括以下三类,但需严格遵守使用范围和限量要求:


一、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

  1. 双乙酸钠(防腐剂)

    • 功能:防腐、保鲜,延长大米保质期。
    • 使用范围:原粮、大米及大米制品(如米粉)。
    • 最大使用量0.2g/kg(以丙酸计)。
    • 残留量上限30mg/kg(以丙酸计)。
    • 备注:仅限于大米制品(如米粉)有条件使用,普通大米中是否允许添加存在争议(部分专家认为无工艺必要性)。
  2. 脱乙酰甲壳素(壳聚糖,被膜剂)

    • 功能:保鲜、防霉,改善大米外观。
    • 使用范围:大米及大米制品。
    • 最大使用量0.1g/kg
    • 备注:明确允许用于大米,但实际生产中需评估必要性。
  3. 淀粉磷酸酯钠(增稠剂)

    • 功能:改善大米黏稠度或光泽(如米粉、米制品)。
    • 使用范围仅限于大米制品(如米粉、米线),不适用于原粮或普通大米
    • 最大使用量: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。
    • 备注:部分资料存在争议,需注意区分“大米”与“大米制品”的适用范围。

二、争议与专家观点

  1. 工艺必要性

    • 专家意见
      • 大米本身无需防腐剂(正常保质期3-6个月),添加防腐剂可能延长至18-20个月,掩盖劣质问题。
      • 增稠剂(如淀粉磷酸酯钠)在普通大米中无实际需求,可能用于改善稀米汤的质地。
    • 结论:部分专家建议对大米强制“零添加剂”标准,防止不法厂商滥用。
  2. 标准矛盾

    • GB 2760-2024允许双乙酸钠和壳聚糖用于大米,但淀粉磷酸酯钠的使用范围存在模糊表述(需明确区分“大米”与“大米制品”)。
    • 部分企业声称“不使用任何添加剂”,可能因工艺改进或市场规范。

三、禁止添加的非法物质

  1. 香精

    • 用途:掩盖劣质大米异味或模仿优质大米香味(如“泰国香米”)。
    • 合法性禁止添加。2014年修订的GB 2760-2011明确禁止大米中添加香精。
    • 案例:2023年央视3·15晚会曝光“香精大米”事件,部分企业用香精冒充泰国香米,被罚款并吊销许可证。
  2. 矿物油

    • 用途:让大米表面更光亮、白净。
    • 风险:矿物油可能含芳香烃类致癌物,长期食用存在安全隐患。
  3. 工业添加剂

    • 案例:央视曾曝光部分商家用工业油、滑石粉等处理大米,以提升外观。

四、消费者识别与购买建议

  1. 看执行标准

    • 正规大米应标注执行标准号(如GB/T 1354、GB/T 19266等)。
    • 若标注“企业标准”或模糊描述,需警惕非法添加风险。
  2. 观察外观

    • 正常大米:米粒完整、色泽自然(偏白或微黄),无异常光亮。
    • 异常现象:米粒过于白净、表面有油光(可能含矿物油)、香味过于浓郁(可能含香精)。
  3. 闻气味

    • 正常大米有清淡的米香,无刺鼻或人工香精味。
  4. 检测手段

    • 消费者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,并关注监管部门抽检结果(如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不合格大米名单)。

五、总结

  • 合法添加剂:仅限于双乙酸钠(防腐剂)和壳聚糖(被膜剂),淀粉磷酸酯钠仅限于大米制品。
  • 非法添加物:香精、矿物油等被明确禁止,但需警惕市场乱象。
  • 建议:选择正规品牌、查看执行标准、避免购买异常光亮或香味过浓的大米,优先通过官方渠道购买。